|
七五普法七五普法
“七五”普法规划突出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一程。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七五”普法规划),规定了未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应遵循的五个原则,并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有媒体和学者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其他“三个全面”所依托的制度平台和法律保障,“七五”普法规划更加突出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
“七五”普法规划明确普法五大原则、七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今后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向,也是基本遵循。未来如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七五”普法规划提出了五个工作原则,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创新发展、注重实效”。同时,规划也部署了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莫纪宏教授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他指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其他“三个全面”所依托的制度平台和法律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大发展,而且是制度文明的繁荣昌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清除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障碍,全面依法治国可以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和法律依据。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管党治党的基本要求,执政党管党治党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要的就是把权力关进宪法法律的笼子,通过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防止权力不受制度的监督,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强调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
“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七五”普法规划提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
从1986年开始,我国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全民普法规划。从“一五”到“六五”,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得到逐步提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从法制宣传教育到法治宣传教育,虽是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变化,更加突出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更加突出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中的,他们同时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的素质就是人民的素质。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民,高素质的人民只能源于各种社会共同体的供给,源于法治社会的供给。没有法治社会培养、锻造高素质的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高素质的人民就没有来源。 |